8月18日,隨著“實驗6”號科考船順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標志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22年度海洋地球物理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海上作業(yè)任務圓滿完成。本航次滿員60人,包括科考人員25人,來自國內(nèi)八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包括南海海洋所、海洋所、半導體所,廣州海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南方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實驗6”號船隊及實驗部工作人員共35人參加。
航次歷時45天,航程超6000海里,本航次在南海西南次海盆開展了大型三維海洋地震實驗以及海洋地球物理綜合探測,主要任務包括被動源海底地震儀和浮潛式海洋地震儀實驗,二維主動源海底地震實驗,多道反射地震實驗,主動源和被動源海底電磁探測,以及沉積取樣、電視抓斗、物理海洋站位測量等,航次順利完成所有計劃任務,且部分任務超額完成。共投放被動源海底地震儀(OBS)26個以及浮潛式海洋地震儀2個,投放主動源OBS 35個站位并成功回收31個,投放海底大地電磁儀共34個站位并成功回收30個。開展1條480 km主動源OBS測線,1條400 km多道反射地震探測測線,2條天然源海底電磁測線,1條近海底拖曳式可控源電磁探測以及1條600 km光纖拖纜實驗。此外,執(zhí)行重力柱取樣2個站位,CTD全水深取樣2個站位,電視抓斗觀測海底站位4個,XCTD站位9個,XBT站位61個。此外,航次還創(chuàng)新性的利用電視抓斗成功回收一個未成功釋放的海底電磁儀。
據(jù)悉,此次航次聚焦西南次海盆殘留洋中脊的洋殼、巖石圈地幔、軟流圈、地幔轉(zhuǎn)換帶以及圈層界面精細結構和物理性質(zhì),攻關殘留洋中脊深部動力學過程及其淺部構造巖漿響應機制,揭示洋脊活動、地幔柱以及俯沖過程對巖石圈-軟流圈動力學的影響,對南海海洋地質(zhì)、物理海洋、海洋化學等多學科綜合實測數(shù)據(jù)進行了采集,為南海西南次海盆由淺層到深部的精細結構和物理性質(zhì)研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數(shù)據(jù)和堅實的觀測基礎。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