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深海極端環(huán)境模擬研究實驗室博士生熊夢君作為第一作者,梅升華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在地學TOP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In-Situ Experimental Study of Talc Carbonation in C-O-H Flui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ep Carbon Cycle”的學術論文。
地球深部碳遷移是地質尺度碳循環(huán)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俯沖帶是碳從地表進入地幔的主要通道。在板塊持續(xù)俯沖過程中,溫壓梯度的急劇升高協(xié)同流體活動性增強,驅動俯沖板片內部發(fā)生多尺度物質重組—包括礦物的相態(tài)轉變、蛇紋石化橄欖巖的脫水分解、以及硅酸鹽-碳酸鹽交界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等。這些受熱力學平衡控制的物化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制約著淺層碳向地球深部的遷移邊界。揭示這一系列物理化學響應的成因機理,不僅能夠幫助認識地球內部物質的輸運過程,更能夠深化對板塊俯沖動力學、殼幔相互作用乃至地幔對流模式的系統(tǒng)認知,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本研究采用金剛石壓腔(DAC)結合原位拉曼光譜技術,系統(tǒng)研究了俯沖帶溫度壓力條件下滑石與C-O-H流體的碳酸化反應過程。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滑石在溫度> 250°C、壓力>1 GPa時,可快速轉化為菱鎂礦與石英,有效地將流體中的CO2封存到新形成的熱力學更穩(wěn)定的菱鎂礦中,從而被挾帶進入地球深部(見附圖)。此外,滑石碳酸化后還可能通過改變俯沖帶礦物組成,影響到包括地震活動性在內的動力學過程。本研究的結果構建了滑石碳酸化反應的熱力學相圖,為更好地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環(huán)過程和受相變影響所致的地球動力學行為提供了必要的實驗約束。
滑石穩(wěn)定性和俯沖帶的P‐T路徑
論文信息:Mengjun Xiong,Zhi Zheng,Jiangzhi Chen,Xia Zhao,Shenghua Mei,In Situ Experimental Study of Talc Carbonation in C-O-H Flui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ep Carbon Cycle,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25),https://doi.org/10.1016/j.gca.2025.03.015.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