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底泥板結對洞庭湖沉水植物退化的影響機制及恢復取得新進展

發(fā)布時間:2024-12-03 作者:洞庭湖站 巢傳鑫 來源: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ㄈ绱髩谓ㄔO)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湖泊固有的水文節(jié)律,使湖泊成為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沉水植物作為湖泊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對維持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起重要調節(jié)作用。自2010年來,洞庭湖沉水植被退化嚴重,部分區(qū)域甚至消失,對湖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健康構成較大威脅。自三峽大壩運行后,洞庭湖水文情勢巨變,旱季延長,落水期提前,使以前未暴露的湖底出露時間延長,在旱季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底泥板結現(xiàn)象。然而,有關底泥板結對沉水植被的影響以及特定水文條件改變后如何恢復是當前面臨的新情況,新特征。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謝永宏研究員團隊依托洞庭湖站研究平臺,結合野外調查和受控實驗等方法,分析了底泥板結特性及對沉水植物生長的影響,同時探討了多種底泥修復措施對沉水植物生長的促進效果。

研究結果表明:1)底泥板結后0~10 cm沉積物層的土壤特征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如:大顆粒團聚體(>2mm)的比例在板結底泥(63.93–85.88%)較未板結底泥(2.80–13.17%)顯著增加,土壤TN、TP和SOC含量有所上升,土壤pH有所降低;2)板結底泥中細菌和真菌的豐富度顯著高于未板結底泥,真菌群落結構主要受板結程度影響,細菌群落結構則主要受垂直深度的影響;3)底泥板結不利于沉水植物定植和建群,如降低了沉水植物的生物量,減少了最大根長但增大了平均根徑,同時板結和水位的共同作用導致沉水植物整體根系變短;4)底泥修復措施對沉水植物生長的促進效果不同:一方面單獨底泥疏松處理可以增加沉水植物生物量,促進根系發(fā)育,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長和建群,另一方面底泥疏松+凋落物添加(如苔草、南荻)的聯(lián)合處理在不同生長型沉水植物間(如底棲型、直立型、冠層型)表現(xiàn)出特異性響應,如:疏松+苔草處理顯著提高了冠層型沉水植物(輪葉黑藻和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但對直立型沉水植物(龍須眼子菜和微齒眼子菜)而言是增大了根莖比。未來在恢復沉水植物時,可以根據(jù)沉水植物生長型不同采取針對性的底泥修復措施,以達到最佳效果。

上述結果以Sediment hardening changes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of sediment and has potential effects on submerged macrophytesResponse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of different growth forms to multiple sediment remediation measures for hardened sediment為題近期分別發(fā)表在Plant and soil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聯(lián)合基金和青年基金項目、湖南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等資助。

洞庭湖底泥板結狀況和受控實驗平臺


附件下載: